http://yougexingbqm.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老屋
[ 2010-9-3 9:37:00 | By: yougexingbqm ]
 
  老屋寿终正寝,自然倒掉。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更没有喧嚣瞩目的场面,整个过程平静而干脆,简单而彻底。唯一有些缺憾的是,在老屋倒掉之时,最初的小主人已远离故土,身居他乡。
    温暖的记忆中,老屋是我最美的家。老屋是祖父时代建造的。三间老屋在院子最里边坐北朝南,一半是我家,一半是宝叔家。老屋四周有高大的院墙,外围是一个大大的院子。大门口虽然没有安装大门,却也有结实的木桩,玲珑的石凳,在朴实大方中,不失为一种庄重和正统。老屋的前院宽大整洁,大门两侧各有一块不大不小的菜园子,而园子的外墙,则不经意地成了整个老屋前院围墙的一部分。腹院东西两侧都建有一间厢房,因这厢房一般属于主人储藏杂粮、杂物之地而不作为生活居住之用,故俗称为下屋。当然,少数无力建造房屋而借助他人下屋居住的人家除外,比如村东头的赵拐子,再比如前院的徐大个儿。  
  老屋不富贵不华丽,却不失宽大和周正。房门当然是两家共用。进得房门来,映入眼帘的先是一间灶房。灶房东西两侧都是内屋。东屋是我家,西屋是宝叔家。灶房里有四个锅台,我家和宝叔家各使用两个。足足有四十多平方米的里屋,宽敞整齐,干净明亮。南北大炕相互对应,各自排开。南炕是祖父、祖母使用。当然,稍大几岁时,我和哥哥也都在睡在南炕了。北炕是父亲、母亲和两个弟弟休息的地方。
……
 
[ 2010-9-3 9:36:00 | By: yougexingbqm ]
 
 

题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前夕,我从一摞稿纸中找到了六年前过春节致孩子们年节礼的那篇文字。那是我进入知命之年辙在人生轨迹的一片心迹。谨此献给祖国母亲。
  
  我在数九寒天踏着山道思索,我面对计算机显示器屏幕的三维变形图琢磨,我敲击着现代键盘用电脑里的文字精心刻录:共和国一普通公民的家……
  1946年,那正是中华民族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乱之后,光明与黑暗作最后较量的年代,祖国母亲正处在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剧烈阵痛之中。我出生后的第三年,新中国的上空划时代地飘扬着第一面五星红旗,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记事。 


……
 
旧物之亲
[ 2010-9-3 9:36:00 | By: yougexingbqm ]
 
 

我曾经以为,要丢掉一段岁月和忘掉一段情怀,就必须丢掉所有与之有关的东西。所以,在出嫁前的那天晚上,我跟妈妈说,把我的那只玩具狗扔到垃圾道吧。那是一个男同学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是我懵懂青春的最后纪念。  
  可是,九八年的夏天,男同学来看我了。他说,他一直珍藏着我写给他的信,说人生只有一次。不知怎么,那天晚上我忽然难忍悲伤。我很想找到往昔的痕迹,哪怕是一张小小的贺卡,哪怕是淡蓝的几个字。可是,除了一些记忆,我什么都没有了。记忆里浮现出那只金黄色的小狗,乌黑的眼珠在夜色里转动,委屈得要流泪似的。  
  也许,丢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周末,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我经常会一边听歌,一边收拾家。大动干戈的时候,我会翻箱倒柜地掏出一堆一堆的东西,散成一地,然后再一一整理。东西几乎都是旧的,大到箱子、被子、衣服,小到饰品、纽扣和针头线脑。有的太破了,有的过时了,有的是很久都不曾用过的。我的一个朋友说,两年不用的东西就该丢弃了,这样屋子才清静。可是,我每次都很难决定哪些东西一定要丢弃,我怕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明日里最刻骨的相思。
  我一直留存着一张狗皮褥子。那是我考上大学那年,大姨送给我的。大姨说,她家的大黄死了,她让人把皮扒下来,留给我垫在褥子底下,说狗皮褥子隔凉。我曾怀疑过大姨的话,因为大黄一直很强壮。小学的时候,我在大姨家生活了三年。
……

 
浓缩人文历史,写意剡中文化
[ 2010-9-3 9:35:00 | By: yougexingbqm ]
 
 

穿梭在嵊州的城乡,不时可以看见一些或静或闹的古戏台,他们或匠心别运结构繁复,或简朴无华素面敞口。沿着一座座古戏台,可以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追溯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故事,看见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庞,感受世事的沉浮历史的变迁……
  一、扫描:古戏台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
  嵊州历来以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称,如果说,“万年文化小黄山”的出土印证了这里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那么,一座座矗立于剡中城乡的古戏台,则是以现实的形式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着那么灿烂的民间文化,有着那么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曾此起彼伏绵延在近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众多的古戏台都纷纷灰飞湮灭,成为了一种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也正因此,今天的嵊州大地上依然保存着如此数量众多、建筑完好、雕饰精美的古戏台,不仅是一种难得一见的文化景观,更是一笔丰厚无比的文化遗存。
……

 
夏日咏莲
[ 2010-9-3 9:34:00 | By: yougexingbqm ]
 
 

姣妍的花朵,多半经受不住烈日烘烤。骄阳中盛开的莲花,却给你展现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在这芳菲殆尽的炎炎夏日,这景致就显得特别可贵了。那犹如翠盖的接天莲叶,以及滚动在叶面上晶莹剔透的水珠,只要望一眼,就会让你感受到一份暑气全消的清凉。一支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莲,亭亭玉立,迎风摇曳。真个是“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那种清新脱俗的美,人傍其边,就犹如置身画中,的确是一种享受,这就难怪人们要编造出一百个理由去爱莲了。当然文人们爱莲还有着对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赞赏,这也许是人们在浊流横溢中,希冀以莲为鉴的自勉吧。
  莲入诗也入画,星罗棋布的河塘如明珠一般的镶嵌在江南大地,这是水乡特色。清澈明净的水面,加上莲花的点缀,这水就更增添了一分神韵。江南的园林是少不了水的,水中自然也不能没有莲,莲塘畔的亭榭一般都配有以莲为题的楹联。如济南大明湖薜荔楼上,有联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上海嘉定古漪园,有“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南京莫愁湖有“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苏州拙政园有“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人们赏着莲,读着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人畅游其中,常常能流连忘返,游兴倍增。 


……
 
西湖微雨
[ 2010-9-3 9:34:00 | By: yougexingbqm ]
 
 

从上海去杭州西湖,有一段路程。早上我们起的很早,天空阴云密布。就在快要到杭州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雨。
  西湖又名西子湖,位于“人间天堂”的杭州。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魅力独具,具有典型的东方女性之美。特别是四月的湖上,西湖如梦初醒,妩媚迷人。 西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加之白堤、苏堤的分割,很有东方美学风格。西湖由于地质方面的原因,西湖水不象其它湖泊那样清澈透明,而是半透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非常含蓄朦胧,具有东方的闲适含蓄之美,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 
  一下车,一阵潮湿湿的气息迎面袭来,那雨淅淅沥沥,丝丝缕缕,人的心境是很容易被感染的,何况我是怀着某种体验和情结来到这里的。因为雨下得太大,我们在湖边的小商店买了一些雨伞。
  西湖的美美在雨里。来到西湖,不得不承认,这雨来的很是时候,眼前美丽端庄的西湖就静静地在一片烟雨之中尽显柔媚,还果真生出了怜香惜玉般的凄楚。淫雨霏霏,湖水波澜不惊,雨色空朦,群山笼罩在层层水雾中,给人一种置身世外的感觉。雨露中柳条和鲜花摇曳,周围的雨像整齐划一的五线谱,雨点像跳跃的音符,谱写着大自然美妙绝伦的音乐。虽然下着雨,水面却异常平静,几乎看不到波纹,也许它就躺在山的心窝里受着山神加倍的呵护。山上烟雨迷朦,唯有这湖,清的灵动,清的秀美。我喜欢极了!这样的景象让我痴醉神迷。
……

 
飘散的乡情
[ 2010-9-3 9:34:00 | By: yougexingbqm ]
 
 

爬满雨水和鸟
  故乡越站越高
  乡情不是花朵它是烟
  不凋谢
  只飘散
  ——代薇《乡情》

  这个假期的脚步注定是要停留在老家那片丰饶的土地上的,说丰饶,是因为那里有着最肥沃的土地:看那田里枝枝橙黄饱满正等着农人收割的麦穗,旁边矮矮的因结着沉甸甸果实而低垂着头的胡麻,临近绿油油的一株株正赶着抽穗的玉米,还有远处山上隐约着的大片大片的核桃林,它们一个个都像宝贝儿似的,懒懒地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里,或闭眼熟睡,或随风撒欢,也或者,张开嘴贪婪呼吸着大地母亲身体所散发出的醉人的香味儿……
  临回老家的前几天,儿子对我说,他最向往的就是每天晚饭后在姥姥家小院里那棵开花的丁香树下看闲书,最好能有一张躺椅摇啊摇的,微风携着田野里各种庄稼的清甜味儿跃进院子,先是和开满了一墙此开彼谢的小刺玫悄悄耳语了一番,然后在院子里坐着纳凉的几双眼睛的注视下,从容轻快地和老朋友丁香树打招呼,朝门前开得正艳的月季姐妹扭扭腰,向刚吃饱慵懒地蜷卧在一旁的小狗欢欢做了一个鬼脸,甚至淘气地揪了揪他的耳朵……
  当这些美丽的向往从儿子的嘴里山泉般汩汩流出,当这些美丽灵动的画面真实地在我眼前晃动,当我看见儿子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时候,那些原本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对故乡土地和亲人们深切的思念,也突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起来了,所以,刚一放假,简单地收拾
……

 
慈姑花之恋
[ 2010-9-3 9:33:00 | By: yougexingbqm ]
 
 

微雨的周末,我坐在飞驰的车上,去看望一位久未谋面的友人,车偶然的一个转弯,面前的一处河滩边赫然出现了这样一丛植物:似浅水含着烟愁的眸。水面上一片浓郁晴柔的树阴,那是一丛可爱夺目的慈姑花立在水中央,是那么的显眼,仿佛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中间的几根绿茎顶上,擎着的是几朵淡蓝淡紫的花瓣,明眸善睐的,直惹人的眼。在色彩的世界里,蓝与紫,都给人一种忧伤与浪漫的感觉。这公路野外小溪上的匆匆一瞥,于那几簇淡蓝淡紫的花上,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忧伤而多情的女子,兀自在自己的梳妆台前修饰自己的容颜呢。
  它的叶似剪刀,它心里也是一样的细密吧,在水边裁剪阳光,裁剪风雨,裁剪朝来夕去的的日子。那些淡蓝淡紫的花朵,仿佛是一只只碟盘,一只只地错落的摆着,那是一场多么不愿散去的宴席啊!花儿芬芳,嫩叶吐绿,是一场清白淡雅却又难以割舍的浓情!
  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在一些地方看到过慈姑花。有的在乡间田埂边的某个角落,形单影只的立着;有的夹在茂密的蒲草丛里,艰难的获取阳光和斜风细雨的滋润;更有的,尴尬的挤在满池的莲花莲叶里,兀自为那些莲花的明艳华美做底色,有多少荒僻的角落,就有多少慈姑花;有多少慈姑花,就有多少平凡和孤独者的影子。
……

 
旗袍情结
[ 2010-9-3 9:33:00 | By: yougexingbqm ]
 
 

说起旗袍,总觉得应该是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在一个古老的雨巷中,一个女子,手撑一把纸雨伞,一袭亦浓亦淡的旗袍随风舒卷,翩翩走来,那盈盈的秋波,回眸一笑,这该是一幅多么美丽、雅致又浪漫的画面!
  旗袍在中国的文化里历史悠久,时代风尚、女子思想的点滴进步,都在旗袍的每一处细小变化中露出端倪。喜欢上旗袍,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看那些旧中国如旧上海、古江南的影视,里面或多或少都有着旗袍女子,袅袅婷婷的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发髻斜坠,眉纤入鬓,一种怀旧的情愫总会随着她们优美的身姿,慢移的脚步升腾。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让人温馨而又伤感的回忆起了旧上海怀旧泛黄的含蓄,不露痕迹的精致,胜于千言的沉默,穿越时空的时尚,忠贞放纵的冲突和欲言又止的无奈。张曼玉的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一种心境,立领的,大花的,修身的,散袖的,如行云流水般贴在主人的身上,再配上一两件古典的中国首饰,把一个柔肠百转的女子演绎得淋漓尽致。有人说:“哪怕只露出一点衣领,张曼玉的旗袍风情一样令人沉醉”。可见人们对旗袍的喜爱与衷情。年华风情,张曼玉代表着旧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旗袍文化,体现了纷繁的都市生活,它的样式与色彩完全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根线条中去了。读着张爱玲笔下穿旗袍的女子,看着她那穿着旗袍的照片,流年中的传奇带着尘埃落定的暗香和生动的苦涩,旧上海的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舒缓有致地铺展开来。
……

 
一方荷塘
[ 2010-9-3 9:32:00 | By: yougexingbqm ]
 
 

培训中心,远离城区喧嚣,掩映在一片无边的绿色田野中。靠近,花香、草香沁人心脾,独有的书香让人肃然起敬。
  既然冠名培训中心,表明前往学习之人注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绿色校园只能窥一斑见全貌,即便是那方让校园闻名的荷塘,也只能静静躺那,默默接受学员一拨又一拨的注目礼。
  终于得闲,静心观赏校园的一草一木,心底升腾的暑气悄悄退下。恍惚间,阳光也没了那般刺眼、酷热。宁静致远的校园,浓缩在那方盛开着荷花的池塘。在那波光潋滟的池塘深处,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映日别样红。
  望着这方荷塘,凝听花雨,大爱无疆的高洁袭上心头。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来来往往间的学校不算少。但拥有荷塘的校园,仅进过两坐。一是北京著名的清华园,再就是此等田野中的培训中心。
  清华园的荷塘,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里沉醉。学习那篇课文时,老师要求我们全文背诵,也是我学生生涯中唯一一篇能倒背如流的美文。06年携女入清华园参观,为饱览先生笔下的荷塘,对照文中描写的景致细细体味,克服方向感特差的劣势,以步代车,在一个标识一个标识间移动,直至包裹在高楼大厦间的一方绿色展现。近三十年过去了,文中细节一字不差地浮现心头。
  的确,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7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