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新疆维吾尔族老人30年修建4座桥 愿成为“守护者”

    新疆伊宁县维吾尔玉其温乡下阿同村村民阿布都热合曼·居玛洪每到下雪的时候,都要拿着扫帚在他新建的桥上扫雪。他说,雪打扫干净了,村民过桥就不会滑了。

  这座新桥名为“热合曼大桥”,以阿布都热合曼的名字命名,而这座桥也是他在30多年里建起的第四座桥。

  在他生活的村子,有一条人民渠流经维吾尔玉其温乡,人民渠的一边是下阿同村,另一边是热万村。当年下阿同村缺少医生,耽误看病的村民不在少数。为了让村民看病不再发愁,1983年阿布都热合曼在人民渠上架起了一座桥,从此开始了他的修桥“事业”。

  阿布都热合曼告诉记者,去年4月,赶上人民渠做防渗工程施工,不得已将桥拆除。当看到桥被拆掉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桥被拆除,村民出行不方便,很多村民到阿布都热合曼家说:“你修桥,我们出钱。”有的村民甚至备好钱送到他家。而他告诉村民:“不用你们出钱,只要过来帮忙就行。”

  “今年春节前,伊犁州政府专门前来慰问我,并送来了5000元慰问金和物品,还关心我的生活情况,让我很受感动。”谈起此事,阿布都热合曼很激动。


……

        学习和“中国梦”之间有着天然的逻辑关系,因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中转化为绩效,绩效是拼筑“中国梦”的基本元素之一。

  然而,人类知识海洋中,书卷是人们获取知识最佳最便捷的途径,党员干部勤于读书学习的同时,还要善于读书学习,选择好的书读,采取好的读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得更多有效知识,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再将能力运用于工作中,转化为惠民利民的优异绩效。尤其是基层干部,更要带头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些书卷气。

  首先要爱读书。“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要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就需要时时处处为精神补充各种“营养”。汲取“精神营养”的渠道就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慰藉。读书人在阅读之中,“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身心合一的阅读过程,在厚重的神圣性和愉悦性当中,使我们思接千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国家的道统,都在读书中绵延不绝,久传于世。


……
        读书,带给人力量、智慧、自由、幸福,带给我们美好的社会。

  读书意味着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也许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制约,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相对更容易被个人所把握,因个体努力而实现。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是什么样的X二代,要想冲出身份社会的陷阱,读书改变命运,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艰难而持续地演进,知识就是财富,读书就是力量,知本胜过资本,这个大趋势也将越发显现。


……
三国时有个叫董遇的学者,谈到读书的时间,曾有“三余”之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寒冬时,很多人守在家中不愿意出门,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围炉读书,是很有情趣的。冬日里,关上门窗,寒流、喧嚣、一切芜杂都被关在门外。窗外寒气逼人,窗内却暖意融融,小火炉在飘着淡蓝色的火苗,茶壶在嗞嗞冒着热气。围坐炉边,这时书便成了最好的陪伴。打开书,闻着书墨香,一页页读下去,听得见纸张的声音,也听得见文字的声音,内心的浮躁在一点点释怀。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雪花飘落,雪落草树簌簌作响,或有一两片雪花,淘气地从窗缝里挤进来,却又瞬间融化了,如蝴蝶般隐去。心顿时素净得如一树新开的梅花,一切的骄躁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
       在当今中国,实体书店正经受巨大的冲击。笔者就曾见证过许多书店的消失:广州购书中心的三联书店倒闭清场的时候,笔者在场;在北京读书时,见过身边著名的风入松书店关门谢客,目睹万泉河边的采薇阁书店再也不见。而清华附近的蓝羊书店,也在今年停掉了书店的业务,一心一意做咖啡馆。

  有人或许会问,在网上书店如此便捷、价格又普遍比实体书店便宜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实体书店买书呢?

  这是非常理性、非常现实的比较。也因为这样的比较,实体书店才纷纷另觅他路——要么背靠大学的消费群体,凭借销量压低价格;要么发展出咖啡馆、唱片店、读书讲座沙龙等延伸功能,把书店变成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或者在这股洪流中屹立不动,用其他业务上的盈余来补充书店的亏损。

  这是书店经营者的理性判断与选择。那么读者呢?

  在笔者看来,喜欢逛书店的原因,除了多年形成的习惯与留恋,更多是因为在书店你能直接面对书海,阅读书的封面,触摸书的质感,并且遇见自己不曾了解的书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亲密感”。更重要的是,在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书店,你看着与你兴趣相投、喜好相符的书籍陈列,与周围的读者虽不言谈却已神交,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


……
       品味书籍,如登山途中。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有时驻足观望,有时边走边想;时而舒缓,时而峻急,有时沉思默想,有时豁然开朗,这是登山与品书的节奏和乐趣。读不同的书,就如登不同的山,童谣里纯真的生活气息,诗词里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感,武侠作品想象力的拓展,言情小说里的柔肠百结,科普读物的启人心智,历史演义的波澜壮阔,神算巫筮的千奇百怪……洋洋大观,充塞于目,不绝于耳,仿佛与先贤哲人对话,越数千年时空交流,不由叹息古人为何教诲后进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一点可以肯定,书乃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文明延绵的基石。

  领悟书籍,如登山临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随着读书推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随之深入。古今多少事,尽在登高望远的灵心观照之中,却也是读书润物细无声的沉淀,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读懂一本书,就像攻下一座山。鲁迅的“投枪匕首”,叔本华“铺满炽热火炭的环行轨道”,马克思的“解剖刀”,毛泽东的“还看今朝”……林林总总,幕天席地,不解其意则如登山半途而归,不过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不懈坚持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
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说:“识字而不读书的人,比起文盲,其实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书籍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主要载体,是培育心灵圣地的“精神资本”。读书让人生更加丰富更有价值,使民族更加灿烂更加文明。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

  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从他读过多少书能看出来。读书能够做“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读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高度。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阅读是一种“独行”,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古人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乃至一种境界。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的事情这么多工作这么忙,很难挤出时间来读书。其实说忙是一种托辞,关键不在忙或闲,而在认识、在习惯、在境界。诚然,不管我们怎么安排,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让书香伴着人生成长,就得养成天天看书学习的习惯,同时克服掉其它一些习惯,比如喝酒打牌的习惯,电话“煲粥”的习惯,无聊发呆的习惯,等等。如果这些习惯占用时间太多,我们读书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中国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 伟大诗人乔治·铂金·斯莫里斯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樵夫,别砍那棵树。”指引着几代人环保,美化环境。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年的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6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