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连良,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1年,卒于1966年,字温如,回族,祖籍北京。他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艺。受业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即登台演出老生重头戏。17岁,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后,他继续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家学习,并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8岁北返,声誉鹊起。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登门求教于王瑶卿。他于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挑头演出,名挂头牌。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1948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港。
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滞港三年多后,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赞扬。1952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一剧受到残酷打击,被迫害致死。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清新、甜润、委婉、潇洒、流利、细腻、舒展、灵巧,深沉中显潇洒,奔放中喻精巧,酣畅中见俏丽。他的念白顿挫分明、抑扬有致,讲究韵味,注重声情,不但不拘泥于湖广音,还掺入了京音,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贴近生活,与唱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因而马派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至念重于唱。他的做功戏表演上自如随意,造型规范,富于艺术的美感,其身段动作的风格也与唱念和谐统一,飘逸、潇洒、帅气、大方,将形式美和刻画人物、传达感情融为一体。马派艺术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舞台的整体美,由于他的倡导,乐队中重视月琴伴奏的效果。他对服装、化妆、盔头、髯口等,均有革新创造。在乐队前增设围屏,使乐队和演出区隔开,净化、美化了舞台。在他挑班的“扶风社”,他与张君秋、叶盛兰、郝寿臣、马富禄合作,有“扶风五虎”之称。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
“马派”的代表剧目有《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现代京剧。
“马派”弟子有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马长礼、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