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来,二百多年的京剧历史,为后人留下诸多辉煌的同时也伴生了些许遗憾,尤以没有能够保留下绝大多数流派艺术家的音响、影像资料最为令人扼腕。这其中,在京剧史上占有极重要位置的一代小生名宿、有“姜圣人”美誉的姜妙香便是一例。
姜妙香,生于1890年,卒于1972年,名汶,字慧波,祖籍河北沧州献县。其父姜俪云是四喜班的旦角演员,母陈氏是昆曲世家陈金雀的孙女,通音律。屈指算来,除与梅兰芳大师配演的《生死恨》和《贵妃醉酒》的影片和包括1956年北京“京剧联合会”筹款义演在内的少数几盘录音之外,还有吗?可以这么说,一段杨宗保的[娃娃调]几乎就是今天的京剧观众所了解的“姜派”之全部。
姜妙香7岁拜谢双寿、田宝琳为师学青衣,后拜陈德霖为师。他9岁登台,因身材高得绰号“姜大个儿”,11岁搭宝胜和班,16岁加入玉成班。因嗓子好,能连唱两个小时,赢得“姜八刻”的美誉。就在他跨入青衣表演的极盛时期,因劳累过度而吐血辍演,一病两年。病情稍好后,嗓音恢复较慢,于是他21岁拜冯蕙林、陆杏林为师改学小生,同时向茹莱卿学习武功身段,22岁时搭双庆班,后于梅兰芳合作46年之久。
姜妙香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他的声腔艺术吸取了青衣的传统唱腔、唱法和运腔技巧,使之充分“小生化”,脱俗而且无脂粉气,他对小生传统唱腔精雕细刻的进行加工改进,坚持“声随词变”、“按情行腔”的法则,确实做到了“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使唱腔更加悦耳动听。他创造的许多优美动听的小生唱腔及多种新颖别致的唱法历为后人推崇,他所创制出的别致优雅、富于感情的新腔最终形成脍炙人口的“姜派”。姜妙香的表演儒雅庄重,真挚自然,他的气力充沛,气口运用巧妙,对于偷气、送气有精深的功力,尤其善于掌握气息的技巧同演唱情韵的关系。其念白讲求声韵和吐字,强调语气的平易和传情。他的武功亦佳,扎靠戏开打利落,招数清楚,身手稳健,从不卖弄技巧。姜妙香在发展小生声腔艺术方面,承前启后,功绩卓著,受人喜爱,流传不衰。
姜妙香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打侄上坟》、《四郎探母》、《御碑亭》、《穆柯寨》、《监酒令》、《辕门射戟》、《白门楼》、《借赵云》、《黄鹤楼》、《罗成叫关》、《小宴》、《飞虎山》、《状元谱》、《连升店》、《宇宙锋》、《贵妃醉酒》、《虹霓关》、《奇双会》、《玉堂春》、《游园惊梦》、《西施》、《霸王别姬》、《洛神》、《木兰从军》、《太真外传》、《廉锦枫》、《生死恨》、《凤还巢》、《牢狱鸳鸯》、《春灯谜》、《黛玉葬花》、《千斤一笑》、《俊袭人》。
姜妙香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授,北京宣武区政协委员,中国戏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姜派弟子有:闫庆林、沈曼华、童寿苓、刘雪涛、荀令香、关韵华、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叶少兰、韩世杰、于万增等近百人。